欢迎访问商丘华云防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防雷检测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企业分站

睢县新型水利防雷品牌

2020-06-20
睢县新型水利防雷品牌

1.雷电过电压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直接雷电——又称直击雷,二是:雷电感应——又称感应雷。2.接闪器的作用:接闪器是用来接受直击雷电的金属体,它必须经过接地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相连。3.避雷针的功用:避雷针的作用实际上是起引雷的作用,它是用来防护直击雷的。4.避雷器的使用类型及功用:一般常用的避雷器有阀式、排气式、氧化锌等。避雷器是用来防护雷电过电压沿线路侵入变配电室或其它建筑物内以免危及被保护物的绝缘。现在在配电室外经常使用的是氧化锌避雷器,室内经常使用的一般是阀式避雷器。5.工厂变配电室常用的防雷措施:防护直击雷采用避雷针防护雷电波侵入的方法是避雷器。6.安全电流的概念:安全电流指的是人体触电后的摆脱电流。我国规定的安全电流为30毫安。安全电流与触电时间、电流性质、电流路径及体重和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7.安全电压概念:安全电压是指不致使人直接致死或致残的电压。我国规定的安全特低电压是36伏。

睢县新型水利防雷品牌

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本规范第2.0.3条二、三、八、九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尚宜利用其作为接闪器.二、当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4%及基础的外表面无防腐层或有沥青质的防腐层时,宜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三、敷设在混凝土中作为防雷装置的钢筋或圆钢,当仅一根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被利用作为防雷装置的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其截面积总和不应小于一根直径为10mm钢筋的截面积。四、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时,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S≥4.24kc (3.2.5)式中 S - 钢筋表面积总和(m)。

睢县新型水利防雷品牌

1、直击雷:直击雷是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由于雷击时,雷电压高达几百万-几千万伏,雷电流高达几万到几十万安,强大的雷电流所经的物体上的水份受热汽化膨胀,而产生强大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从而使建筑物遭受到破坏,同时可能会引起火灾。2、感应雷:感应雷是指当雷云来临时地面上的一切物体,尤其是导体,由于静电感应,都聚集起大量的雷电极性相反的束缚电荷,在雷云对地或对另一雷云闪击放电后,云中的 电荷就变成了自由电荷,从而产生出很高的静电电压(感应电压)其过电压幅值可达到几万到几十万伏,这种过电压往往会造成建筑物内的导线,接地不良的金属物导体和大型的金属设备放电而引起电火花。

睢县新型水利防雷品牌

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其作用是将闪电电流导入地下,防雷系统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接地工程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周围环境对工程效果的影响,脱离了工程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接地工程是不可行的。睢县水利防雷实践要求要有系统的接地理论来对工程实际进行指导。而设计的优劣取决于对当地土壤环境的诸多因数的综合考虑。土壤电阻率、土层结构、含水情况以及可施工面积等因数决定了接地网形状、大小、工艺材料的选择。因此在对人工接地体进行设计时,应根据地网所在地的土壤电阻率、土层分布等地质情况,尽量进行准确设计。水利防雷品牌接地体:又称接地极,是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导体或导体群。分为人工接地体与自然接体。 接地体做为与大地土壤密切接触并提供与大地之间电气连接的导体,安全散流雷能量使其泄入大地。

睢县新型水利防雷品牌

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银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注意:这个试验是很危险的,千万不要擅自尝试。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雷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在成功地进行了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标签

上一篇:闫集新型防雷检测服务2020-06-20
下一篇:民权专业建筑防雷品牌2020-06-21

联系我们

电话:0370-3366306              联系人:朱经理

手机:18238706199                传真:0370-3366306

地址:商丘市九州路与淮河路商丘气象局2楼

防雷检测建筑防雷防雷装置.jpg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