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话:0370-3360077
传 真:0370-3366306
网 址:www.sqhyfl.com
地 址:商丘市九州路与淮河路商丘气象局2楼
一、双八镇新型防雷公司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二、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三款的要求。四、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五、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防雷公司品牌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六、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尚宜按以下方法敷设:
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3。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六、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1、电力传输将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不重视避雷检测的后果包括对电力的破坏,要知道但凡是现代化的建筑类别,均会运用到处于传输状态的电力,作为补给电子设备的源动力。这些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如果多雷雨天气,那么就必须进行相应检测,否则将造成电力传输的瘫痪。2、受到雷电冲击的几率将被提升:不重视避雷检测的后果包括冲击率的提升,具备一定常识的消费者知晓雷电的冲击力,在未做任何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冲击波将直接作用在建筑上。一旦雷电的威力较大,将引发建筑不同程度的破损,唯有恰到好处的防雷措施才能规避该现象。
蜘蛛闪电特指在雷暴云的消散阶段或层状降雨阶段观测到的发生于云底附近具有大范围水平发展、多分叉放电通道的壮观放电现象。之所以称之为“蜘蛛”闪电是因为这种放电在云下面比较一般闪电发展明显慢的速度和多级分叉的形式前进,每一通道的发展特征类似于蜘蛛的爬行。肉眼看到的蜘蛛状闪电非常壮观,根据观测经验,这种闪电一般并不经常出现。目前,尚无系统观测及统计结果。在我国南方较旺盛发展的雷暴云消散期,曾利用普通摄象机观测到这种蜘蛛放电现象。片状雷:云间放电多为片状雷,由于线状雷的闪电被云体遮住,闪电的光照亮了上部的云,闪电呈现片状的亮光。片状雷对地面影响不大。
建筑物防雷设施三大部分是从其对雷电的不同危害形式的防护功能上来区分的。一套完善的防雷设施,为了实现其对不同雷害的防护目的,必须采取接闪、分流、屏蔽、均压、接地等技术措施。因此,建筑物防雷设施应包括接地体、引下线、避雷网格、避雷带、避雷针、均压环、等电位、避雷器等八个技术环节。从设计到施工应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随建筑物一体化施工的直(侧)击雷防护设施,其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建筑物本身不受雷电损害以及尽最大可能去减弱雷击时对建筑物内的电磁效应,同时为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感应雷防护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它的特点是与建筑工程的土建部分同步进行。第二阶段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建筑物内的弱电设备安全,如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家用电气等,即建筑物防雷设施的感应雷防护部分,它的特点是与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同步进行。
实质上这些设备不仅仅仅仅用于防雷意图。对雷电电磁脉冲搅扰的防护办法是完成电磁兼容环境的办法之一。对微电子设备和机房的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的屏蔽环境、静电电压、电源污染、各类电涌保护设备的技术指标的查看与丈量也能有用避免其他品种的电磁搅扰。这些电磁搅扰有的是传导办法经过阻性、容性和理性耦合到线路和设备中,有的则是电磁辐射办法搅扰、损坏设备。